杭州高新区(滨江)由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滨江区行政城区合二为一而成。杭州高新区始建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滨江区设立于1996年12月,行政区划面积73平方公里。2002年6月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辖3个街道,60个社区,常住人口39.2万。2015年8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第10个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将杭州高新区列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计划序列。杭州高新区(滨江)是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的桥头堡、先行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浙江高新产业重大集聚区、杭州拥江发展示范区,彰显科技新城首位度和贡献率。 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建设科技新城,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区域整体腾笼换鸟,力求实现滨江整体凤凰涅槃。2018年全区经济保持持续中高速发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50.7亿元,同比增长11.6%;财政总收入322.8亿元,增长12.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8亿元,增长15.4%;规上工业增加值573.6亿元,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在全国157个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综合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深圳。 产业结构优。始终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突出、高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数字经济引领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收入3396.1亿元,增长21.4%;通信设备、物联网、信息软件和电子商务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5%、22.6%、20.9%和28.6%。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大数据、生命大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企业快速成长。围绕自主创新、网络安全和中国智造,打造了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业,具备了可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涌现了阿里巴巴、新华三、海康威视、大华技术、浙江中控、聚光科技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电子商务、智慧互联、智慧物联、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一大批“互联网+”的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数字视频监控、宽带接入设备、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软件产业、动漫制作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目前,我区已拥有上市公司43家。 创新能力强。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的10个发展方向,依托我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精准发力,支持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高新技术,努力抢占全球制高点。关注企业痛点,做符合规律的引导工作,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近年来,全区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2%左右的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目前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67家,其中国家级有19家。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滨江联合创新中心”5G实验室正式启用。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33家(占全省72.7%);2018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6家(在册908家),列全省首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式运行。2018年专利申请量15515件,专利授权量8384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00件。 人才集聚快。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宽容失败并甘愿为失败承担必要成本。坚持走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招商引智良性循环之路,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让人才在这里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水到渠成的创业。2018年推出人才新政30条,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新引进各类人才3.06万人,增长15.1%,其中硕博人才7948人(列全市第一),诺奖、海外院士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35名,人才引进总量和增幅创历史新高。在全市率先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工作,办理在华永久居留推荐53人,新增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9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4家。实施人才安居改革,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同步推进,2018年新增人才租赁房1544套。近年来,每年引进2-3万大学生人才,从业人员已达39万人(与常住人口相当),就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50%,拥有“”、“万人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77人,创办5050计划项目746个。
宗地面积:143308.80平方米
厂房跨度:24米
租赁方式:出租
行车承载:10吨
办公面积:每4500㎡含700㎡
檐高:10米
柱距:9米
建筑面积:9517.00平方米
咨询热线:400-168-6016
姓名
手机号